12月19日晚上,內蒙古上空出現瞭一抹巨大不明發光體,瞬間照亮整個夜空。
當時內蒙古鄂爾多斯,包頭等多個城市居民都看到瞭該景象。
從曝光畫面來看,巨大發光體光呈360度的傘狀懸浮於空中,下方的“白色煙霧”為該發光體增加瞭更多神秘感。
猛地一看,還以為是外星飛船。
內蒙古當地目擊者表示:
“天黑以後,突然看到西方的天空有一束亮光,幾乎將整個夜空照亮,後來光束逐漸縮小,天空中出現瞭一個藍綠色的光點。”
“當時這個巨大發光體,不斷搖晃,發射出來光芒似乎還會不斷轉圈,看的人心慌慌。”
與此同時,北方的山西,寧夏,河北,廣州等地的網友紛紛表示:我也看到瞭這個巨大的發光體。
目擊者將該見聞發佈至網絡,引來一片熱議。
從曝光畫面來看,這次的不明發光體發出的連范圍逐漸擴大,亮光的“小尾巴”似乎還會不斷變換形狀。
看到這裡,這次事件大概率與9月份新疆出現的不明飛行物相關。
9月的某天晚上,新疆居民中發現天空中出現瞭不明原因亮光,瞬間照亮夜空。
隻不過新疆照亮夜空方向呈東西走向,這次的亮光呈南北走向。
當時依舊引起網上的一陣輿論,後來發現是鄰國哈薩克斯坦發射瞭相關衛星。
衛星發射時,助燃劑大量燃燒,燃燒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煙霧和熱氣,這些煙霧受風速,高度共同影響,被吹成不同形狀,視覺上就會看到“玫瑰雲”,“蝌蚪雲”。
這種不同形狀的雲就叫“火箭雲”。
這種現象也叫“暮光效應”。
“暮光效應”常常形成於日出日落前後的半個小時,季節變化會導致發生時間段有所差異。
暮光效應與火箭雲的區別在於
,前者形成的視覺效果更震撼,是自然界自然形成。後者是人類發明的航天器引起的現象,產生的視覺畫面效果遠不如自然條件形成的震撼。
暮光效應
火箭雲
至於內蒙古目擊者看到的藍色光點,則是助燃劑釋放的熱氣與煙霧,通過空氣中的粒子,把光譜中的顏色反射,散射。此時,人類視覺上就會看到橙色,金色或是藍色。
不過,
從我國發佈的航天消息來看,昨日似乎並沒有發射航天器,這就有兩種可能:第一,涉及機密,不便告知。第二,國外發射,在國內看到,因為不瞭解國外航天情況,所以沒有得到相關情況。
目前,
官方給出的答案是:不是氣象條件因素下的自然形成。其它沒有多說。
官方沒有給出具體解釋,美國倒是來湊熱鬧瞭。
根據這一光亮現象,美國媒體《大眾機械師》發佈消息:中國在進行反導實驗。依據是:當初美國的“薩德”反導系統在進行實驗時,也發出瞭類似的軌跡。
對於美國媒體發佈的消息真假有待討論
,但卻反映出一個點:
反導技術是各國關註的重點。
反導簡而言之就是“攔截技術”。比如,一顆從某國發射的導彈,按照預定軌跡,到另一個地點搞破壞。此時,被破壞的國傢就會發射一顆導彈對其破壞彈進行攔截,使其在空中炸裂,避免對人類造成傷害。
一般而言,按照發射場所的不同,大致可分為海、陸、空三種。
按照攔截路線時段的不同,可將其分為破壞彈發射之初,防禦彈會開啟“助推防禦系統”;破壞彈發射途中,防禦彈開啟“中段防禦系統”;破壞彈即將掉落之時,防禦彈開啟“末端防禦系統”。
這三個系統技術依據“破壞彈”的運動拋物線運動軌跡而設定(如上圖),
其中,中段防禦技術最為艱難。
如果“破壞彈”發出,進入“中段”,
時間會持續30分鐘
。
此時“破壞彈”一般會將自身發動機關閉,僅依靠地球重力和慣性前行,然後到達指定地點。
“防禦彈”會在這個階段進行多次攔截,直至成功攔截,讓其在空中解體。
由於“中段”飛行時間且導彈本身隻受地球重力和自身慣性影響,“防禦彈”有可能會攔截不成功,
所以很多國傢都會致力於“中段反導攔截技術”的研究與發展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有什麼動靜,外媒就會想辦法報道的原因之一。
不過,如果是該實驗,尾流確實會像最開始說的那樣出現不同形狀。
但,具體需要官方回答,這些我們無權知曉,因為可能會涉及機密。
總的來說,這次出現的不明發光體,大概率是航天器引起,並非是自然現象。具體是什麼航天器不便多說。
另外,需要補充一點:
我們都知道,外媒的報道對我們的祖國大多秉持“能抹黑就抹黑”的原則,對於一些現象喜歡斷章取義。
像是這次內蒙古空中出現的不明發光體,在該曝光的視頻下方,有很多網友表明是“反導”實驗(雖然沒有證據),但外國媒體就會利用這一點,取片面之詞,強加給我們的母親,以此實現“抹黑”。
所以,在社交媒體上,切不可因憤怒或是其它隨意發表言論,無意間可能就會導致我們的母親被污蔑。
同時,對於一些事情不必抱有“打破砂鍋問到底”的心態,心裡知道怎麼回事就可以瞭,避免被他人利用,斷章取義。